【传统专业逆袭,农业+AI=高薪?】 传统专业逆袭!农业+AI=高薪?给26考研提供未来新风向!
前几天2025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冲上热搜,很多企业家都出席了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包括华为的任正非,小米的雷军,比亚迪的王传福,新希望的刘永好,阿里的马云,宁德时代的曾毓群,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都在第1排就座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这场会议不仅释放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信号,更与同学们未来考研、就业方向息息相关。
结合会议内容和考研趋势,老汤给大家梳理几个关键点,既有对宏观形势的思考,也有对个人规划的实用建议。
座谈会传递的三大核心信号
新质生产力崛起: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
从参会企业名单看,新能源(宁德时代、比亚迪)、人工智能(DeepSeek、科大讯飞)、机器人(宇树科技)、航天(银河航天)等高科技领域占据主流。
这些行业共同特点是依托“硬科技”突破,比如锂电池材料、半导体芯片、AI大模型等,背后需要大量复合型技术人才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例如宁德时代曾毓群博士的中科院物理背景,比亚迪王传福的冶金化学根基,都印证了基础学科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。
传统产业升级:农业与民生领域不可忽视
座谈会并非只有“高精尖”,飞鹤乳业、牧原股份等农业巨头同样参会。
这说明“大国经济需要多元支撑”:既要突破芯片“卡脖子”,也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河南作为农业大省,通过牧原生猪养殖、双汇肉制品加工等“隐形冠军”,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,这种“农业+科技”的模式值得关注。
政策导向明确:深化改革与制度保障
企业家座谈会核心是“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”。
2024年提出“民营经济促进法”立法加速,从制度层面消除政策不确定性。
这意味着未来民营企业将获得更稳定的发展环境,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将持续扩大。
对26考研同学们的四大启示与建议
01专业选择:瞄准“跨学科+硬科技”赛道
新能源与材料科学:锂电池、储能技术、光伏材料等领域急需材料科学与工程、能源动力工程等专业人才。
例如宁德时代招聘的“储能科学与工程”专业,便是典型交叉学科,需同时掌握电化学、热力学、机械设计等知识。
人工智能与半导体:华为、DeepSeek等企业聚焦芯片设计、AI算法,相关专业如集成电路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将持续热门。
注意,这类领域更看重数学功底(如矩阵论、概率统计)和编程能力(Python、C++)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农业现代化:不要忽视“土专业”的升级潜力。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(飞鹤)、动物科学(牧原)等,未来可能结合生物技术、智能农机等方向转型,形成“农工交叉”新赛道。
建议:
报考时优先选择“新工科”专业(如智能制造、机器人工程),或传统工科中增设前沿方向的院校(如机械工程下的“智能装备”分支)。
同时关注目标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,例如浙江大学与正泰集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。
02院校选择:地域关联性比排名更重要
从企业家背景看,比亚迪偏好深圳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,宁德时代吸纳福建本地院校毕业生,正泰集团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紧密。
这说明企业在招聘时,对本地双非院校的认可度较高,因其人才培养更贴合区域产业需求。
策略:
若计划进入特定企业(如华为、比亚迪),可优先报考其总部所在地院校(深圳大学、重庆大学等),争取实习内推机会。
若目标行业具有地域集群特征(如长三角半导体、珠三角新能源汽车),选择对应区域的院校(如上海交通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)更易获得资源倾斜。
能力培养:夯实基础学科,强化实践能力
数学与物理是“底层逻辑”:多位企业家(如曾毓群、王传福)拥有物理、化学背景,这些学科训练的逻辑思维与问题建模能力,是技术创新的根基。
考研数学的复习不能停留在应试层面,需真正理解微积分、线性代数的应用场景(如电池材料研发中的偏微分方程)。
实践能力决定竞争力:华为任正非强调“工程思维”,小米雷军重视“产品思维”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建议考研期间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,或通过数学建模竞赛、创新创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。
长期规划:关注政策风向,保持终身学习
座谈会释放的“新质生产力”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等关键词,预示未来政策将向绿色能源、高端制造、数字经济倾斜。
考研不仅是学历提升,更要建立“政策敏感度”。
例如近期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立法加速,相关行业的合规管理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向可能成为新兴研究领域。
行动建议:
定期阅读《人民日报》《求是》对经济政策的解读,把握学术研究热点。
关注目标院校导师的纵向课题(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与新能源相关的选题),提前积累研究方向。
总结:用战略思维规划考研路径
同学们,考研不是孤立的考试,而是与时代趋势同频共振的长期投资。
从这场座谈会中,我们看到国家对科技自立、产业升级的决心,也看到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渴求。
希望大家在复习中做到“三个结合”:
1⃣专业选择与国家战略结合,避开“内卷红海”,瞄准“政策蓝海”;
2⃣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结合,通过实习、竞赛提升就业竞争力;
3⃣短期应试与长期发展结合,夯实数理基础,培养跨学科思维。
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方向比努力更重要,选择比天赋更关键!
脚踏实地复习,抬头看清前路,明年此时,你定能在考场和职场上“双赢”!
我是张砺锋,更多关于管理类专业及职场学历提升的文章,关注+点赞+收藏